出國工作_疫情之下,海外的留學生和華人情況如何?
來源:外聘網
時間:2022-05-05
作者:出國勞務信息網
瀏覽量:
截至北京時間4月11日20時50分,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164萬例,其中美國紐約州的確診人數已經超過法國、伊朗等國家。
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場浩劫中幸免于難,其中非洲、東南亞、南亞等地區(qū)雖然確診人數少,但并不意味著患病人數不多。
得益于前期的嚴防嚴控,中國本土病例的增長已很少,這時,中國成了"安全島",也成了海外華人華僑們尋求避難的希望之地。隨著海外疫情形勢的緊張,中國削減了大部分的航班,華人華僑到底能不能回來、要不要回來成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話題。
處于海外疫情之下的曲靖留學生和華人,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經歷了哪些變化?又有著怎樣的煩惱與期待?記者對其中一些人進行了連線采訪。
留學生凡凡:疫情之下我選擇留在德國
坐標—德國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的亞琛
記者:據你所知,周圍的疫情如何,當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?
凡凡:德國是以州為單位進行管理。我們州目前是德國疫情的重災區(qū)之一,學校已經停課2周,餐廳和商場幾乎都處于停業(yè)狀態(tài),只有藥店、醫(yī)院和小賣部正常運行,但是室內都會控制人流,一般小店里不能超過2個顧客同時購物。一開始政府只是強調要多洗手,呼吁大家不要去人多的地方,輕癥患者自行在家隔離,有志愿者給隔離者們送生活必需品。隨著疫情的不斷加重,現在政府禁止3人以上的聚眾活動,但可以正常購買生活必需品,出行建議戴口罩,可以出門散步、遛狗等。德國總理默克爾也發(fā)表了電視講話,希望每個人重視疫情,減少外出,共渡難關。
記者:這幾天的生活狀態(tài)如何?疫情對于學習、生活的影響怎樣?有采取過什么對策嗎?
凡凡:我們在一個月以前就開始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了,但是還在圖書館正常學習,直到3月14日學校關閉了圖書館和所有的自習室,16日宣布所有考試延期,新的考試時間待定,我們才安心在家宅了起來。目前就是在家學習、打游戲,晚上去人少的地方跑步,3天左右去一次超市購買食物。疫情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還是蠻大的,原定4月的實習計劃也被推延,因為公司也是停業(yè)狀態(tài)。目前也沒有很好的對策,就是繼續(xù)復習考試,等學校和實習公司的通知。
記者:有過恐慌嗎?最擔心什么?
凡凡:沒有特別恐慌,我們能夠很快得到最新的消息,包括本地新增確診、死亡以及治愈等最新信息,加上住在郊區(qū),人口稀疏,空氣也不錯,所以沒有特別恐慌。感覺國內疫情爆發(fā)的時候更緊張一些,很擔心家人和朋友的安危。國內剛爆發(fā)疫情的時候,有感受到種族歧視,后來很多德國媒體也有批評這種行為,現在就幾乎沒有歧視了。 現在就是擔心學業(yè)能不能按計劃完成,以及畢業(yè)以后的工作問題。中國大使館會給留學生免費發(fā)口罩,我們都領到了。
記者:家人擔心嗎?是否每天都要報平安?
凡凡:家人朋友都很擔心,畢竟數據一直在漲,我會定期報平安。父母在了解我這邊的情況以后,也放心了一些,他們知道我所在的地方比較安全。
記者:思考過去留的問題嗎?
凡凡:沒有想過要在這個時候回國。首先是因為長途飛機很不安全,感染風險大,這個時候回國不僅自身不安全,還會增加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。其次是要等待學校和實習公司的通知,留在這邊方便及時做出反應。
記者:疫情對你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是什么?它又給你帶來了什么不同?
凡凡:疫情對我的生活和學習都有很大的影響,幾乎打亂了所有的安排。但是對于我來說同時也是一個真正的假期,可以做很多平時沒時間做的事情,認真思考自己今后的安排,覺得時間都慢下來了。
記者:最近有什么神奇的見聞嗎?
凡凡:神奇的見聞就是大家都在瘋狂地搶購衛(wèi)生紙,樓下超市的衛(wèi)生紙貨架已經空了兩周。還有見到周日過來找朋友借衛(wèi)生紙的老爺爺,他可能沒想到自己還有這么一天。
記者:對于疫情下的中國、德國、世界......你有什么看法?
凡凡:這次疫情我最深的感受就是:中國是最有人權的國家。西方大部分人都覺得中國沒有人權、人民不自由,然而疫情之下我們是真的能做到人人平等,任何身份年齡的人都有被治療的資格和權利。相反歐洲很多國家,例如西班牙、意大利,在近期都先后宣布了公立醫(yī)院不再收治70歲以上的老人,放棄治療老人,政府也不愿意資助自己的國民住ICU進行治療,私立醫(yī)院價格昂貴,即使有治療條件也不愿收治付不起費用的患者。
記者:有什么關于口罩的故事嗎?
凡凡:國內疫情爆發(fā)的時候,我身邊認識的留學生都在買口罩往家里寄,德國藥店先是漲價,之后口罩就一直處于售罄的狀態(tài)。后來德國疫情爆發(fā),德國人也紛紛買了口罩,德國亞馬遜上的口罩賣到天價,依然很快售罄。然而大部分德國人覺得戴口罩的是病人,加上政府也強調勤洗手比較重要,因此街上很少見到戴口罩的人。隨著政府呼吁大家戴口罩,很多買不到口罩的德國人開始用廚房紙、布料等自治口罩,還有網上教學。
留學生小明:以其擔心,不如保護好自己
坐標—德國 巴登符騰堡州 卡爾斯魯厄
記者:據你所知,周圍的疫情如何?當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?
小明:截至今早(4月2日),德國感染人數104000 人,我們這個州是全德國感染密度最大、感染人數第二的州,本市目前報道有256人感染。政府采取的政策是輕癥患者在家自我隔離,重癥患者住院治療,除了民生必需的商店,比如超市、藥店等,其他商店強制停業(yè),提倡在家辦公,減少外出,并發(fā)放在家辦公補貼。由于歐洲文化影響,至今仍然少有德國人戴口罩,戴口罩的大多是華人或者其他族裔人群,政府對此的建議是,人與人之間至少距離1.5米,多洗手,禁止人群聚集,只有住同一個公寓的人可以一起出行,不住在一起的人不能一起出行,減少接觸,街上如果看到多人出行,警察會詢問和干涉。
記者:這幾日你的生活狀態(tài)如何?疫情對于你的學習、生活有什么影響?有采取過什么對策嗎?
小明:目前所有學校都停課,也不舉行任何考試和教學活動,學校相當于全面關停,我們也正好處于假期,開學時間推遲到4月20日,并且以網課的形式教學。生活方面,我基本就是自己在家隔離,每周戴口罩出門去超市買菜一次,回家就消毒,其他時間都呆在家,自己做飯看書看電影,感覺生活比較閑適,心態(tài)也比較好。
記者:有過恐慌嗎?最擔心什么?
小明:我本人不太恐慌,身邊有比較恐慌的同學,大家每天都在擔心這些問題,我就還好,擔心也沒用,保護好自己,注意預防就可以了,要是感染了也沒有辦法,相信自己也可以自愈(迷之自信)。雖然現在航班極少,基本上回不了國,但是我覺得呆在這邊問題也不太大。我之前比較擔心超市會出現意大利那種情況,貨物供應不足,大家瘋狂囤貨,導致買不到食品和生活用品,不過現在都好,沒有發(fā)生我擔心的情況,所有超市都供應正常,但是我自己還是屯了一些大米、面條等等。
記者:家人擔心嗎?每天都要報平安?
小明:我父母確實對我很擔心,現在聯系就比平時頻繁了一些,但是我每次都安慰他們沒有事,我在這邊也沒有問題,我已經出門很少了,防護做得也還行,他們看我生活狀態(tài)比較好,就減少了一些擔心。
記者:考慮過回國嗎?
小明:回國的問題確實想過,但是考慮到回國要乘坐長途飛機、火車等等,這個過程的感染風險相當高,所以權衡了一下,覺得就呆在這邊更安全,以不變應萬變。再后來,就徹底回不去了,我的大部分同學也都沒有回國。
記者:疫情對你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地方是什么?它給你帶來了什么新的感受?
小明:影響就是覺得生命健康最重要,也覺得身邊的親人朋友很珍貴,希望大家都健康平安快樂。還有就是覺得中國政府比較強有力,中國人民也很偉大,大家統一團結,聽從政府號召調遣,在這種重大公共事件上體現了中國體制的優(yōu)點。相信合理的政府決策和民眾的科學抗疫,會使疫情很快結束,恢復正常秩序。感謝每個為抗疫做出努力和犧牲的普通人。
記者:最近有什么神奇的見聞嗎?
小明:神奇見聞,就是我至今不明白為什么德國民眾都去搶購廁所卷筒紙,導致現在超市都在限購,每人一提,我也搞不懂卷筒紙跟疫情有什么關系,以至于很多中國同學也跟著搶購廁所卷筒紙,雖然并不清楚為什么要搶。還有就是這邊的口罩和消毒液都買不到了,然后就有不良商家屯積居奇、高價賣出,存在很多口罩黑市。幸虧我有先見之明,在德國還沒有疫情的時候我就網購屯了足量的口罩,后來買不到之后還分了很多給周圍的同學朋友。歐美好多人都不戴口罩,一般戴口罩就表示得了嚴重傳染病,所以如果是平時你戴口罩出去,大家都會遠離你,這次疫情就更慘了,要是戴口罩出去就常常遭到辱罵,甚至被打。一開始就猶豫要不要戴口罩,不戴怕有感染風險,戴了怕被罵被打,所以就干脆能不出門就不出門了。直到最近可能疫情太嚴重了,全國都很重視,民眾對戴口罩的容忍度才提高了。
記者:對于疫情下的中國、德國.、世界......你有什么看法?
小明:現在中國控制得已經比較好了,也是犧牲了全國經濟發(fā)展換來的,很多國家做不到這樣,不過我希望所有政治家在做各種決策之前都更在意他們的人民,真正把人民當做自己的親人來看待,而不是只有自己的利益和前途,只有這樣,才能盡快控制疫情。
記者:有什么關于口罩的故事嗎?
小明:我本來也有囤積口罩再賣高價的機會和頭腦,但是我從一開始就不愿意這樣做,我覺得這種大量占用緊急公共資源不應該成為牟取利益的手段,所以對這種人也很看不起。另外,我已經畢業(yè)兩年的母校——大連理工大學仍然記得我們留學生校友,并有老師不辭辛苦地來統計我們留學生的人數后給我們每個人寄50個口罩,令我深受感動。
記者:給留守在德國的留學生說句心里話吧!
小明:面對疫情不恐慌,認真對待,堅持做好平時的消毒預防工作,不信謠不傳謠,保持正常生活起居,德國加油,祖國加油,守望相助,戰(zhàn)疫必勝。
在美華人劉先生:該生活還是要生活,該去的地方還是要去
坐標—洛杉磯
記者:據你所知,周圍的疫情如何?當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?
劉先生:加州疫情較為穩(wěn)定,洛杉磯地區(qū)重鎮(zhèn)住院人數在600人左右。政府先前已經發(fā)布居家令并且會維持到四月底,目前市內有數百個檢測點提供免費檢測。
記者:這幾天的生活狀態(tài)如何?
劉先生:我身處IT行業(yè),每周一半時間居家工作。超市食品充足,衛(wèi)生紙缺貨。除此之外影響還有餐館和飲品店僅僅提供打包外賣服務,火鍋店也完全關停。各類公共場合、海灘關停。方便之處在于上班回家路上不必擔心堵車了。
記者:有過恐慌嗎?最擔心什么?
劉先生:不是非??只牛褪菗囊咔殚L期化對經濟會有很大打擊。
記者:國內的家人擔心嗎?
劉先生:家人看數據之后每天會問候我的情況。
記者:想過回國待一段時間嗎?
劉先生:目前工作生活基本要素影響都不是很大,是可以接受的范圍,還是會選擇留在這邊。
記者:疫情對你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是什么?
劉先生:股票市場劇烈波動導致的損失以及投資計劃推倒重來。
記者:最近有什么神奇的見聞嗎?
劉先生:車流量減小之后市政加大了修路力度。
記者:對于疫情下的世界,你有什么看法?
劉先生:疫情會深刻改變全球化的格局。
記者:有什么關于口罩的故事嗎?
劉先生:口罩給很多人感覺更像是一種Asian style,亞裔群體很容易接受,其他族裔更愿意采取手套的做法。但目前市政府已經建議大家戴口罩,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戴口罩。我認為口罩是非常有效的防護措施。一、二月份發(fā)生過代購掃空口罩的問題,所以一段時間內非常難以買到口罩,目前情況緩慢改善。